2015中国风湿病信息论坛暨第五届CSTAR论坛在京召开
2015-08-26 09:54:00
由我院风湿免疫科牵头,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和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主办的“2015中国风湿病信息论坛暨第五届CSTAR论坛”于7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成功召开,来自全国500名医师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本届论坛以“风湿性疾病的精准医学研究”为主题进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风湿及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到会进行专题报告,并在医学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紧扣精准医学这一发展趋势,结合临床数据库及转化医学,在生物标志物、生物信息学以及疾病早期识别等方面同与会者进行深度交流。
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的詹启敏院士作了题为“精准医学的发展需求和战略思路”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精准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我国的医疗现状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在实施过程中的秉持原则和发展规划,同时呼吁大家一起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来自第四军医大学的陈志南院士从抗体药物发展入手,对修饰型免疫细胞的治疗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CRDC&CSTAR负责人曾小峰教授在会上详细阐述了风湿性疾病的未来诊治策略。他提出“精准医学是循证医学的升级版、转化医学的终极版”,同时特别强调:风湿免疫病与遗传有关(与肿瘤相似),需要寻找相关基因;同一种风湿免疫病临床表现各异,需要寻找分型标志物;不同表型的风湿免疫病治疗不同、预后不同,需要寻找治疗新靶点,需要不同治疗方案的验证(队列研究、注册研究、疗效对比研究);风湿免疫病需要个体化治疗。因此,风湿免疫病是最需要、最适合精准治疗的一类疾病。精准医学对风湿病学最大的颠覆是医学研究模式的转变,将由过去以基础实验为主导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以临床为主导的研究模式。曾小峰教授强调,应通过“大协作、大数据库、大标本库、大样本量、新技术”这五大要素突破“精准医学”的瓶颈问题,开展贯穿病因、发病机制、分子分型、治疗策略、疾病转归及卫生经济学的全链条创新性研究,建立风湿免疫病防治体系,为国家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翔实客观的资料,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诊疗规范性与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资源花费。我国风湿病学界必须通过融合和共享,积极与其他学科、基础研究团队、民族企业等开展深入合作,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风湿病学的精准医学发展之路。
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李卫教授和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朱以诚教授就临床研究中的统计学考量和交叉学科问题,同与会者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样本量估算、建立研究假设以及明确主要终点指标是临床研究成功的基础;而交叉学科研究可以从创新性、应用价值、拓展性和可行性等方面为临床研究注入动力。来自肾脏、呼吸、心内、危重病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分别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也就风湿免疫相关疾病的精确鉴别和诊治作了精彩的分享。
CSTAR组织成立于2009年,是在我院风湿免疫科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诊断和治疗”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延续和扩展而成的全国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合作组织,并于2011年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原医管司)批准在CSTAR基础上成立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其目的是推动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的风湿病信息化水平,促进风湿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CRCD/CSATR不断吸纳和团结全国风湿界的优势力量和优秀分子,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统一的研究标准和科学高效的研究信息管理体系,坚持以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基础,以网络注册数据平台及生物标本库为依托,扎实推进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同时注重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与多个相关学科以及基础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互动协作。
中心目前已经建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和IgG4相关疾病等14种常见风湿性疾病的中国风湿病信息共享平台(CRIP),迄今已纳入各种风湿病病例35000余例,生物样本量17000余例,应用平台协同工作的医生1200多人,覆盖全国逾400家医院。以此庞大的临床信息库和生物样本库为依托,CSTAR研究者们开展了某些特殊合并症(如肺动脉高压)、药物干预的注册研究,并获得国家863计划资助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分型研究。
站在新的医学时代,CRDC&CSTAR研究者将本着“真诚合作、共同发展、资源共享、贡献优先”的工作原则,博采众长,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严谨的作风,继续为中国风湿病学的发展努力奋斗!
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的詹启敏院士作了题为“精准医学的发展需求和战略思路”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精准医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我国的医疗现状提出了中国精准医疗在实施过程中的秉持原则和发展规划,同时呼吁大家一起协同合作,共同推动我国精准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来自第四军医大学的陈志南院士从抗体药物发展入手,对修饰型免疫细胞的治疗思路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CRDC&CSTAR负责人曾小峰教授在会上详细阐述了风湿性疾病的未来诊治策略。他提出“精准医学是循证医学的升级版、转化医学的终极版”,同时特别强调:风湿免疫病与遗传有关(与肿瘤相似),需要寻找相关基因;同一种风湿免疫病临床表现各异,需要寻找分型标志物;不同表型的风湿免疫病治疗不同、预后不同,需要寻找治疗新靶点,需要不同治疗方案的验证(队列研究、注册研究、疗效对比研究);风湿免疫病需要个体化治疗。因此,风湿免疫病是最需要、最适合精准治疗的一类疾病。精准医学对风湿病学最大的颠覆是医学研究模式的转变,将由过去以基础实验为主导的研究模式转变为以临床为主导的研究模式。曾小峰教授强调,应通过“大协作、大数据库、大标本库、大样本量、新技术”这五大要素突破“精准医学”的瓶颈问题,开展贯穿病因、发病机制、分子分型、治疗策略、疾病转归及卫生经济学的全链条创新性研究,建立风湿免疫病防治体系,为国家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翔实客观的资料,以提高诊断准确率、诊疗规范性与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资源花费。我国风湿病学界必须通过融合和共享,积极与其他学科、基础研究团队、民族企业等开展深入合作,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风湿病学的精准医学发展之路。
来自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李卫教授和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朱以诚教授就临床研究中的统计学考量和交叉学科问题,同与会者进行了探讨。强调了样本量估算、建立研究假设以及明确主要终点指标是临床研究成功的基础;而交叉学科研究可以从创新性、应用价值、拓展性和可行性等方面为临床研究注入动力。来自肾脏、呼吸、心内、危重病以及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分别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也就风湿免疫相关疾病的精确鉴别和诊治作了精彩的分享。
CSTAR组织成立于2009年,是在我院风湿免疫科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诊断和治疗”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延续和扩展而成的全国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合作组织,并于2011年经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原医管司)批准在CSTAR基础上成立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其目的是推动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的风湿病信息化水平,促进风湿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CRCD/CSATR不断吸纳和团结全国风湿界的优势力量和优秀分子,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统一的研究标准和科学高效的研究信息管理体系,坚持以多中心临床研究为基础,以网络注册数据平台及生物标本库为依托,扎实推进我国风湿免疫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同时注重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与多个相关学科以及基础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稳定的互动协作。
中心目前已经建立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血管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和IgG4相关疾病等14种常见风湿性疾病的中国风湿病信息共享平台(CRIP),迄今已纳入各种风湿病病例35000余例,生物样本量17000余例,应用平台协同工作的医生1200多人,覆盖全国逾400家医院。以此庞大的临床信息库和生物样本库为依托,CSTAR研究者们开展了某些特殊合并症(如肺动脉高压)、药物干预的注册研究,并获得国家863计划资助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分子分型研究。
站在新的医学时代,CRDC&CSTAR研究者将本着“真诚合作、共同发展、资源共享、贡献优先”的工作原则,博采众长,以更饱满的热情、更严谨的作风,继续为中国风湿病学的发展努力奋斗!